「量化緊縮」對資產投資的風險…(the end game 32)

之前曾經有出過一個Youtube節目,用聯儲局比喻為麻雀館,將「量寬」比喻為打麻雀「打大咗」,而「量緊」比喻為打麻雀的「抽水」行動。

今天也在這裏解釋一下有關「量化緊縮」的內容及其操作:

上圖的藍色線所顯示,聯儲局在08年11月開始第一次量寬;10年11月開始第二次量寬及12年9月開始第三次量寬之後,把資產負債表從只有5千億之數,在6年間膨脹了近10倍,至15年最高達4萬5千億。注意,這個達4萬億的額外流動性(只計算美國),是做成今天的資產及股票價格上漲的主因。

聯儲局見到經濟健康成長,亦為將來可能出現的經濟下行風險作準備,計劃把部分刺激經濟的流動性逐漸撤離。終於經過不斷的向市場通告,17年9月議息會議後決定從10月開始實行「量化緊縮」,目標是把現在聯儲局4萬5仠億的資產負債表,大概用3年多的時間收縮至2萬5仠億的目標水平(即上面的黃色缐)。

時間表是從去年第4季的每月減少100億,每一季的數字增加100億,現在是每月減少200億,至今年第四季將會是每月500億的最大數額。大概每年「收水」的金額是:

2017年: (10-12月每月各100億)共300億

2018年:600+900+1,200+1,500 (第一季每月200億, 第二季每月300億, 第三季每月400億, 第四季每月500億) =4季共4,200億

2019年:每月500億共6,000億一年

如此類推,大約在2021年中完成初步計劃。

QT「量緊」的操作,是待一些到期的債券數額收回後,不再做新的投資,這樣做便可把資產負債表數目收縮。實際的作用是,貨幣市場的資金逐步被抽走,間接會令利率上升。

由於市場短期利率,受聯儲局加息影響已經上升,而一些企業借貸,則因為聯儲局「量緊」而把債券利率提高,令一些過去依靠借貸進行投資的企業要衡量「借貸成本」與「回報」的風險,當市場債券利率上升得快的時候,企業需要減債的機會增加(例如海航),令資產及股票價格會有壓力。

這就是我之前講「量緊」實施之後,資金會慢慢變得緊絀,我覺得2018年的市場焦點將會是「去槓桿」,你認為又會如何?

「九哥話」YouTube 頻道已經啟播了,請按此收看。以及the end game之博文。

Advertisement

4 thoughts on “「量化緊縮」對資產投資的風險…(the end game 32)

  1. 阿狗 February 13, 2018 / 12:44 pm

    平日無睇跌吉因覺得大部份post都係十分膚淺,但見個市咁跌法都想睇吓散戶看法,無意中睇到你嘅post﹐一看就睇得出閣下對金融財經有深厚認識,感謝分享。
    面對而家波動市況(今日暫反彈近700點)﹐小弟雖有十年經驗但也有點迷失,本來我是十分看好股市,因經濟實在太好,中國gdp增長,外儲回升,美國失業率十分低,歐洲無任何負面消息,連迷失廿年的日本也好像正恢復過來。
    但近期的急跌從TA角度無論怎看都是大凶,印象中咁樣插咁急又深又能收復失地只有07年8月,所以我認為這位置必然是爆上或暴瀉,想知閣下為何這麼肯定是向下而非07年817翻版?始終大市也有基本經濟因素支持,而且道指營利增長也似乎乎合指數增長。。。有人也將今年和87年股災比較,好像很多條件都同87年一樣,如通漲看升,債息向上,股市2年升近5成,股市估值處歷史高位等,未知閣下看法如何?歷史真會這麼簡單地重覆?小弟目前看不清市況已經暫時離場觀,望閣下能多給寶貴意見交流

    Like

    • 9gor九哥 February 13, 2018 / 1:39 pm

      感謝你的支持!很高興你喜歡。
      希望這些用心寫的文章,能啟發大家的思考,作出你們前路可能有的一些決擇。
      至於我的想法,你可以按入blog內的”the end game” tab,從最底第一集開始,看完後你大概會明白我現在的想法,應該解答了以上大部份的問題。
      簡單一點:支持達9年的牛市基本因素是龐大的「量寛」流動性,去年10月啓動的「量緊」是我眼中的「死亡按紐」,「去摃桿」會推低大市,看看第一集的紐約交易所借貸情況在過去兩次金融風暴之後的情況,你會明白我為何如此肯定的。
      相信没有太多行內人願意這樣分享,因為要解釋一些概念並不是用文章或者YouTube便容易傳達,這是我將來考慮一些教學的可能性,看看如何。
      歡迎繼續提問🤝

      Like

      • 阿狗 February 13, 2018 / 2:05 pm

        其實我留言前已看完所有你的文章,只是因小弟天生多疑,很多時一些自己或別人的觀點都會反覆從反方向去反問自己到底是不是正確,所以在看完你所有的文章仍感到未能令我確信股市必然向下走,因而問一問你有否另外未提及的insight可供思考,謝謝你的寶貴意見,期待你的新文章和youtube分享。

        Like

      • 9gor九哥 February 13, 2018 / 2:33 pm

        我沒有水晶球,不能完全預測未來,只能相信我們在過去看到的循環,用這些循環在不同階段的特性,推測應該行的路。
        我指出一月是我們投資循環的「亢奮期」,君不見到處都是股神嗎?
        應該怎樣做,其實是很容易判斷的。
        也不要只跟我,你沒有看到巴菲特持有近25%的現金嗎?

        Like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