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版友問起如何面對「風險管理」的問題,對我來說,這本來是「有幾大個頭」就可以帶「幾大頂帽」的大學問。
以前見過,有人把匯豐正股賣掉,馬上買入等值的匯豐認購證,在升市時候,享受到倍大了的升值喜悅,如果市況平靜,或是下跌,感覺相對不良好。重點問題是,他是否知道利用「槓桿」的利與弊?
要做風險管理,
第一步首先要量度「自己頭部」的大小:
1)拿出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不只是看資產部份,要把借貸部份的數額減去,得出一個「實質資產值」。
2)得到這個「實質資產值」後,幫自己做一個壓力測試:把可能面對市場風險的資產(房地產;股票或其他),計算如果市場逆轉20%(或更適合的數字),看看「實質資產值」有什麼變化?
3)當你準備增加新的投資的時候,也要重複在2)的步驟,看看「實質資產」會如何受到影響
4)要留意一些重要概念:「資產」的部份可能受市場價格波動所影響,而「負債」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也要償還的,及「實質資產值」永遠要是正數等等。
第二步,估計「帽」的實際大小,和不同「帽」的選擇:
1)可以選擇的「帽」有很多類型,固定資產(買樓買鋪)或者流動資產(股票債券或其他理財產品),或者最簡單的現金。
2)先計算「帽」的面值(樓的市場價格,股票的總價值,買期指一張合約的面值是1百50萬(3萬 x $50),認股證是等如輪價 x 摃捍倍數。
3)做壓力測試:假設自己可以「承擔損失」的一個數目,進入期指市場或是細期(1/5期指)市場,計算出「可損失的點數」,入市前計好開盤架,止蝕價以及止賺價子並set好,那麼你便可以完成炒賣決定,等睇結果,當然可以中途改變之前的決定。
4)很多人把這個「可以損失的」數目,等於所需的「按金」,當按金的槓桿超過10x,甚至乎至30x 的時候,超過3%的波動已經可以把全部按金損失掉。這就是選擇了「太大的帽子」了。(就是說,任何時候都要知道,你所面對風險的「資產面值」,乘以因價格上落的%比率,你便可以知道你每1分鐘可能面對的損益數字。)
看了這兩步,再看「買匯豐正股」𨍭「匯豐認股證」的例子,大家會否明白在「資產負債表」的實際分別?
在不同的投資循環利用「槓桿」,或「去槓桿」,都起到「善用資源」,或是「避開風險」的重要投資策略。管理不好的,可以出現很多問題,賺少了錢;或者甚至是破產,在過去的金融風暴中,曾經看到很多失敗的個案。
這只是簡單的意見,可能仍然過於濃縮,還是希望可以幫助大家了解一下「風險管理」的略義,解答了部份的問題,有機會會再詳細闡述。
以前寫過有關投資或是投機博文,看看會不會再有一些新的體會。
註:這只是一個提議,請先咨詢你的投資顧問是否合適你的風險,才作出任何買賣行動,本人恕不負責可能因為市場走勢逆轉而造成的任何損失。
「九哥話」YouTube頻道請按此收看,以及the end game之博文。